平胃散
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加姜棗組成,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效。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病及胃腸神經官能癥等,均有一定療效。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并宜服。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方義
本方是燥濕祛痰,行氣健脾劑。蒼術燥濕健脾為君藥,厚樸除濕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甘草、姜、棗調和脾胃為使藥。大凡脾胃病變,只要屬于所謂脾胃濕滯,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膩主癥的,都可用它來治療,所以古人說它是“治脾圣藥”。后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從它擴展演變而來。
病癥
本方功專燥濕和胃,為治療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劑。許多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是在此基礎上擴充而來。如本方加麥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飲食。若大便秘結,可再加大黃、芒硝以通下導滯。本方加人參、茯苓,名“參苓平胃散”,治脾虛食滯,大便不實者;加黃連(姜汁炒)、木香,名“香連平胃散”,治食積化熱,腹痛泄瀉者。《局方》還有“不換金正氣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痛發熱,嘔吐泄瀉者。本方合二陳湯(見祛痰之劑)名“平陳湯”,治脾胃不和,濕痰停阻,胸膈痞悶,不思飲食者。本方合五苓散(見祛濕之劑)煎服,名“胃苓湯”,治飲食停積,脾胃不和,浮腫泄瀉者。本方與小柴胡湯(見和解之劑)合方,名“柴平湯”(《景岳全書》),功能和解少陽,燥濕健脾,治濕瘧脈濡,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者。
“平陳散”(《癥因脈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濕的二陳湯(夏、陳、苓、草)而成。適用于脾胃運化不食,濕痰內阻,胸膈痞悶,或有嘔吐泄瀉,癥情較平胃散癥為重。
“胃苓湯”(《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滲濕利尿的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而成。適用于停飲夾食,脾胃不和,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或有浮腫等癥。
“柴平湯”(《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引《宦邸便方》),是本方合小柴胡湯而成。適用于瘧疾,脾胃濕盛而脘膈悶脹。
“不換金正氣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濁、燥濕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適用于感受不正之氣,脾胃食滯,腹痛嘔吐,舌苔白膩等癥。
此外,本方加麥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醫方集解》),功能治療脾胃濕滯,宿食不消,吞酸噯腐,不思飲食,如積滯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黃麥曲均堪著”,即指此而言。
【方劑名】平胃散,出自《簡要濟眾方》
【組成】蒼術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四兩(120g) 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兩(90g) 陳橘皮洗令凈,焙干,二兩(各60g) 甘草炙黃,一兩(30g)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6g),以水一中盞,加姜二片,大棗麗枚,同煎至六分,去渣,食前溫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g,生姜、大棗煎湯送服,每日2次,食前服。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濕困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惡心嘔吐,曖氣吞酸,肢體沉重,倦怠嗜臥,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方解】本方證為濕困脾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所致。濕阻滯氣機,故脘腹脹滿;脾被濕困,健運失職,故不思飲食;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脾陽被困,濕性重濁,故肢體沉重,倦怠嗜臥;脾不運濕,水走腸間,放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而厚,脈緩均為濕困之象。治宜燥濕健脾,行氣和胃。方中以蒼術為君藥,苦溫燥烈,最善燥濕運脾,使濕祛脾運胃和,以復升降;厚樸為臣,行氣化濕,消脹除滿,君臣配伍,燥濕以健脾,行氣以化濕;佐以陳皮,理氣和胃,行氣化濕,以助蒼術、厚樸之力。使以甘草和中調藥。煎加生姜、大棗,則調和脾胃之功益佳。綜觀全方,重在燥濕運脾,兼能行氣除滿,使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氣健運,胃得和降,則諸癥自除。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燥濕健脾的常用方,以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舌苔白厚而膩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濕滯脾胃者。
【方歌】平胃散陳草蒼樸,姜棗煎湯來送服,燥濕運脾除脹滿,行氣和胃此方宜。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