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是一劑活血祛瘀的方藥,補氣活血通絡。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脈緩。方源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
運用癥狀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一書。由黃芪、赤芍、川芎、當歸、地龍、桃仁、紅花七藥組成。方中重用黃芪補氣,與活血化瘀藥配伍,功在益氣活血,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筆者根據其益氣活血通絡功效,廣泛用于臨床難治之癥,常獲良效。
1.本方是體現王清任所創氣虛血瘀理論的代表方劑。常用于中風后的治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脈緩或脈細無力為證治要點。
2.常用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上肢或下肢痿軟屬氣虛血瘀者。
加減: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3克,服四五劑后去之;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10~15克。
按語:
本方治療氣虛血瘀所致半身不逐所致半身不遂的方劑,黃芪四兩補氣主藥,以補為主,補活結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凡屬由氣虛為導致血瘀發為半身不遂者,用本方較為貼切。如屬血瘀實證,本方不宜使用。
【方劑名】補陽還五湯,出自《醫林改錯》
【組成】黃芪生,四兩(120g) 當歸尾二錢(6g) 赤芍一錢半(4.5g) 地龍一錢(3g)川芎一錢(3g) 桃仁一錢(3g) 紅花一錢(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氣虛血瘀之中風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
【方解】本方證為中風后,氣虛血瘀,血行不暢,脈絡瘀阻所致。由于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筋脈肌肉失養,故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氣虛血瘀,舌本失養,約束無力,故語言謇澀,口角流涎;氣虛不固,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遺尿不禁;苔白,脈緩為氣虛之象。可見,本方是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即王清任提出的“因虛致瘀”理論。治宜補氣為主,活血通絡為輔。方中重用生黃芪大補元氣為君藥,意在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使祛瘀而不傷正。當歸尾長于活血養血,化瘀不傷血,為臣藥。與黃芪同用為“當歸補血湯”,能補氣生血,既彌補經脈血瘀而致的血虛不足,又使活血通絡而不傷正。川芎、赤芍活血和營;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地龍性善走竄,通經活絡,行走全身,以行藥力,共為佐藥。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化瘀藥同用,體現了益氣活血法,使氣虛得補,經絡得通,補氣而不壅滯;二是黃芪用量獨重,5倍于方中活血化瘀藥的總量,使氣旺血行,活血而不傷正。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氣虛血瘀的代表方,以中風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脈緩為辨證要點。使用本方需長期服用,才有效果。愈后還應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2.現代應用本方常用于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截癱、或上肢或下肢痿軟屬氣虛血瘀者。
【使用注意】臨證時方中生黃芪宜從30~60g開始,逐漸加量至120g。本方需久服方能顯效,愈后應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中風后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或痰阻血瘀者忌用本方。
【方歌】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瘀阻經脈用桃紅。
其他方劑
【處方與加減】生黃芪30克,當歸尾9克,赤芍12克,地龍9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紅花9克。不思飲食者,加焦三仙;惡心嘔吐者,加砂仁、半夏;胃脘痛以刺痛為主者,加元胡、五靈脂;以脹痛走竄不定為主者,加川楝子、枳殼;口干舌燥者,加烏梅、沙參。
【功效與用法】水煎服。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癥見胃脘疼痛日久不愈,形體消瘦,面色晦暗,體倦乏力,胸脘痞悶,舌質淡暗或有淤斑,脈細弱或細澀。方中黃芪補氣,氣旺能促血行;歸尾、川芎、桃仁、赤芍、紅花活血祛淤;地龍通經活絡。諸藥共奏益氣活血通絡之功。[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