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情志變化
情志又稱情感,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精神心理活動的綜合反映。
一、情志變化的保健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況下,屬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現象。因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現,而且各種情志活動都有抒發自己感情起著協調生理活動的作用。因為憤怒、悲傷、憂思、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壓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疏泄,便對健康有害,甚至會引起疾病。若能恰當而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感情,則有益于健康。但是,如果情志波動過于持久,過于劇烈,超越了常度,則將引起機體多種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此時,七情便成了致病因子。因此情感對人體的損益效果,不單取決于情志本身,而同時取決于人們對感情的態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會增強,從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狀態良好可加速康復,還可以利用心理活動規律治病。總之,精神、心理保健不僅直接涉及到健康、壽命,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視精神養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響情志變化的因素人的情志變化是由內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內源性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導致情志變動的內外因素。
(一)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可以影響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變化又能影響健康。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的變遷,可引起情志變化而生病。男女之間的婚戀糾葛、家庭生活不協調,或家庭成員的生離死別等精神創傷,均可引起強烈的情志變化。正如《素問.疏五過論》說:“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類經.論治類》注:“離者失其親愛,絕者斷其所懷,菀謂思慮抑郁,結謂深情難解……”。此外,社會動亂、流亡生活,饑饉災荒等,都會造成人們精神的異常變化。社會因素十分復雜,其對人精神上的影響也是很復雜的。
(二)環境因素在自然環境中,有些非特異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體,就可使情緒發生相應變化,引起情緒變化的機理在于他們影響了人體的生理功能活動,通過“心神”的主導作用而反饋在精神方面的表現。例如,四時更迭、月廓圓缺、聲音、氣味、顏色、食物等,都可影響情緒的變化。異常氣候的劇烈變化更易對人的情緒產生明顯影響。月相與人體生理密切相關,人的情緒也隨月相的盈虧,而有相應變化。安靜、幽雅、協調的生活環境,令人喜悅的氣味,優美動聽的樂曲,可使人清爽舒暢、精神振奮、提高工作效率。在喧囂吵鬧、雜亂無章、氣味腥臭的環境中,人會感到心情不舒暢,壓抑、沉悶,或厭倦、煩躁,工作和學習的效率會明顯下降。不僅如此,不同的色彩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覺,從而直接影響人的精神狀態。由于環境和人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因此,環境因素是影響人情緒變化的重要方面。
(三)病理因素機體臟腑氣血病變,也會引起情志的異常變化。《素問.調經論》指出:“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止”,《素問.宣明五氣論》指出:“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這是五臟精氣乘一臟之虛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變化。凡此種種,都說明內臟病變可導致情志的改變,五臟虛實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的情志變化。
三、情志對健康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但若七情太過,超過人體自身調節的范圍,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七情內傷,各有所主,情志對健康的影響也有一定的規律。
(一)情志刺激的性質與程度差異七情之中,有六情屬惡性刺激,唯有喜屬于良性刺激。它為心志,笑為心聲,笑是喜形于外的體現。經常保持喜悅、樂觀的情緒,對健康是有好處的。故《儒門事親》說:“喜者少病,百脈舒和故也”,憤怒致病較重。《東醫寶鑒.內景篇》說:“七情傷人,惟怒為甚,蓋怒則肝木克脾土,脾傷則四臟俱傷矣”。怒多傷肝,肝失疏泄,氣機升降逆亂,進而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故表現證情較重。驚恐致病較為難治。驚恐多自外來,在思想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大驚卒恐,如視怪物、聞奇聲、遇險境等,使人驚駭不已。多傷心腎,其治頗為棘手。
情志致病還與其刺激的程度強弱有關。根據情志刺激的程度,可分為暴發性和漸進性刺激兩大類。暴發性刺激,多指突如其來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擊、重大收獲、巨大的事變或災難、難以忍受的傷痛等,這些突發性的、強烈的刺激,使人氣血逆亂,導致暴病、急病的發生。《淮南子.精神訓》說:“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大憂內崩,大怖生狂”。因暴發性刺激致病,多發病急、病情重、甚或天亡。七情之中,喜、怒、驚、恐以刺激量過大、過猛為致病條件。臨床所見因情志劇變導致的心陽暴脫而卒死,肝陽化風而卒中,以及暴聾、暴盲、發狂等情況,大多與喜怒驚恐有關。漸進性刺激,多是指某些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未獲得解決或實現,而在這一段時間內保持著持續性的異常精神狀態。如精神緊張、思慮憂愁、悲傷不已等,這類精神刺激傷人精氣,引起氣機失調,致人疾病。《素問.湯液醪醴論》說:“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神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憂、思、悲的情志刺激以刺激時間長為致病條件,持續不良的心境,積久而成疾。因此,要根據不同情志的致病特點,自覺地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調節。
(二)情志變化的個體差異人的體質有強弱之異,性格有剛柔之別,年齡有長幼之殊,性別有男女之分。因此,對同樣的情志刺激,則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1、體質差異 體質強弱不同,對情志刺激的耐受力也有一定的差異。如《醫宗必讀》說:“外有危險,觸之而驚,心膽強者不能為害,心膽怯者觸而易驚。”《靈樞.通天》認為人們的體質有陰陽之氣稟賦不同,對情志刺激反應也不同,“太陰之人,多陰無陽”,精神易抑郁;“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心胸狹窄,多憂愁悲傷,郁郁不歡,“太陽之人,多陽無陰”,感情易暴發;“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愛慕虛榮,自尊心強。《靈樞.行針》指出:“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說明不同體質特點的人對情志刺激產生的好發性各別。
2、性格差異 性格是人們個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性格開朗樂觀之人,心胸寬廣,遇事心氣平靜而自安,故不易為病;性格抑郁之人、心胸狹隘,感情脆弱,情緒常激烈波動,易釀成疾患,這種耐受性的差異,與人的意志的勇怯密切相關。意志堅定者,善于控制、調節自己的感情,使之免于過激;意志怯弱者,經不起七情六欲的刺激,易做感情的俘虜,必然發生病變。《素問.經脈別論》云:“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年齡差異 如兒童臟腑嬌嫩、氣血未充,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備,多為驚、恐情志致病;成年人,氣血方剛,奮勇向上,又處在各種錯綜復雜的環境中,易怒、思為病;老年人,常有孤獨情感,易為憂郁、悲傷、思慮所致病。
4、性別差異 男性屬陽,以氣為主,性多剛悍,對外界刺激有兩種傾向:一是不易引起強烈變化;一是表現為亢奮形式,多為狂喜、大怒,因氣郁致病者相對少些。女性屬陰,以血為先,其性多柔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為患。故《外臺秘要方》有“女屬陰,得氣多郁”之說。女性對于情志的刺激,以憂悲、哀思致病為多見。正如《千金要方》說:“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恚、染者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療之難瘥”。誠然,婦女的稟性未必盡如以上所說,但女性多情志為患卻已被臨床所證實。
(十)調神養生法
調神養生法歷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藥,《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由于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志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靜養神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于“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一)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調神攝生,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于老莊道家學說,后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
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于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于養心。天玄子曰:“養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養生學概要》)。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乃養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有益健康。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里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御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于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后,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社會實踐證實,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內經》指出“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因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于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欲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欲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欲,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欲之害,以理收心。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于理,則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注一點,不散亂,不昏沉。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并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于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于健康長壽。
二、立志養德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確的志向,才會真正促使他們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知識,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長生命活力的“增壽劑”,不畏老是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產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應重視健身養體,心胸開闊,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為社會發揮“余熱”,從而使內心感到無愧于一生的無限快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又有益于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戰勝疾病的動力。科學證明人的內在潛力很大,充滿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戰勝疾病的極為重要的力量。《靈樞.本臟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綜上所述,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長壽。
(二)道德修養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才能心曠神怡,體內安詳舒泰得以高壽。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醫家等,也都把養性養德列為攝生首務,并一直影響著后世歷代養生家。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性既自喜,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明代的《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祿也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由此可見,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視作養生之根,養生和養德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養性,道德觀,雖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但其積極的一面對道德修養、攝生延年還是頗有益處的。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于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現代養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開朗樂觀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開朗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上。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于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
醫學研究已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系極為密切。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愈,容易康復。不良性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培養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則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性格。首先要認識到不良性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問題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不斤斤計較,不鉆牛角尖。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余生活,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性情。
(二)情緒樂觀情緒樂觀既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素問.舉痛論》云:“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調利”。
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于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于對知識的索取,對技藝的追求和對志趣的傾心。因此,視野開闊,生活充實。
競爭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一種持久堅強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證。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劇烈的競爭常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須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不為瑣事憂慮煩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戰。
在競爭社會冢,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后,可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就會增加成功率。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拼搏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擺脫一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范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