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芋的簡介】
海芋(拉丁學名: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天南星科海芋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體數2n=2x=26。莖粗壯,高可達3m,葉聚生莖頂,葉片卵狀戟形,肉穗花序稍短于佛焰苞,雌花在下部,雄花在上部。 產中國華南、西南及臺灣,東南亞也有分布。喜溫暖、潮濕和半陰環境。生長適溫20~25℃,越冬溫度10~15℃。夏季盆栽需遮半陰。用一般園土加泥炭土、砂或草皮土和腐葉土栽培。用分株、扦插和播種法繁殖。 海芋是大型觀葉植物,宜用大盆或木桶栽培,適于布置大型廳堂或室內花園,也可栽于熱帶植物溫室,十分壯觀。很多人把海芋當成馬蹄蓮,其實不然。根莖富含淀粉,可作工業上代用品,但不能食用。 海芋有毒。必須用大米共炒至焦黃,久煎(2小時以上)去毒,方可內服。生用或煎煮時間過短,會引起舌腫麻木,甚者有中樞神經中毒癥狀。輕癥可飲米醋或生姜解毒。 中文學名 海芋
拉丁學名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別 稱 巨型海芋,滴水觀音(商品名)
二名法 Alocasia macrorrhiza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天南星目
科天南星科
族芋族
屬海芋屬
種 海芋
分布區域 中國南方、 植物形態
海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5米。莖粗壯,粗達90厘米。葉互生;闊卵形,極大,長30~90厘米,寬20~6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廣心狀箭頭形,2裂,裂片先端渾圓,近葉柄處合生,裂口狹,全緣或微呈波狀,側脈約9~12對,粗而明顯,綠色;葉柄粗壯,長60~90厘米,下部粗大,抱莖。花單性,同株;花序柄粗壯,每一葉腋內約有2個,長15~20厘米;佛焰苞的管長3~4厘米,粉綠色,苞片舟狀,長10~14厘米,寬4~5厘米,綠黃色,先端銳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長2~2.5厘米,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長2.5~9.5厘米,位于雌花序之上;雄花序長3厘米,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屬體長約8厘米,有網狀槽紋;子房3~4室。漿果紅色。花期:春末夏初。 生長山野間。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福建、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野芋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全年可采。加工時以布或紙墊手,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6~7天,多次換水,取出曬干或鮮用。
藥材干燥的根莖,呈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圓柱形,大小不一,長者可達90厘米,直徑3~6厘米或更粗。有時可見未除盡的栓皮及環狀的節和圓形的根痕。質堅實,橫斷面白色粉質,維管束呈淡黃色點狀散在,內皮層環清晰。氣微,味淡,嚼之發麻。 主產于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此外,本品在廣東地區,習慣作狼毒使用。參見"狼毒"條。
【海芋的功效與作用】
海芋的功效
性味辛,溫,有毒。
①《綱目》:"辛,有大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淡,性寒,有大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有毒。"
海芋的作用
治瘴瘧,急劇吐瀉,腸傷寒,風濕痛,疝氣,赤白帶下,癰疽腫毒,萎縮性鼻炎,瘰疬,疔瘡,疥癬,蛇、犬咬傷。
①《綱目》:"治瘧瘴,毒腫,風癩。"
②《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惡瘡腫毒,末,酒涂。"
③《天寶本草》:"敷疔瘡、疥癬。"
④《廣西中藥志》:"治肺結核,痧癥,熱病等。"
⑤《四川中藥志》:"治內外痔瘡。"
【海芋的圖片】
【海芋的選方】
①治感冒暑氣,頭痛身倦:野芋根用濕紙封,煨熱之,擦頭額及腰脊、前后心、手彎腳彎,可令人遍身順適。(《嶺南采藥錄》)
②治風熱頭痛:野芋頭苗(切片),貼患部。(《廣西中草藥》)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