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
溫膽湯
【方劑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 甘草一兩,炙(30g) 茯苓一兩半(45g)
【用法用量】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12g),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現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主治】
理氣化痰,和胃利膽。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方劑方解】
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消痰除痞。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綜合全方,半夏、陳皮、生姜偏溫,竹茹、枳實偏涼,溫涼兼進,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其寧謐,諸證自愈。
溫膽湯最早見于《外臺秘要》卷17引《集驗方》,方中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全方藥性以溫為主。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所載3首同名溫膽湯中有兩方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驗方》原方基礎上加茯苓一兩半、大棗一個,生姜減為五片,全方藥性即由偏溫而歸于平和,其主治在“虛煩證治”仍沿襲《外臺秘要》之治,在“驚悸證治”項下則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氣郁生誕”變生的諸證,但仍沿襲溫膽湯。后世醫家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化裁,如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卷上);去姜、棗,易枳實、茯苓為枳殼、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功用方向亦隨之轉為以清膽和胃為主。
【臨床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膽郁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運用: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失眠者,加琥珀粉、遠志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定驚;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眩暈,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神經官能癥、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氏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