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毛霉病,別名肺毛霉菌病、肺藻菌病,是由毛霉菌目致病菌引起的肺感染性疾病,常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臨床上以毛霉菌和根霉菌較為常見,前者主要侵犯肺,后者多累及到鼻竇、眼、腦及消化道,并可血行播散到全身。
目錄
1.流行病學
2.發病原因
3.發病機制
4.癥狀表現
5.臨床檢查
6.診斷方法
7.疾病鑒別
8.并發癥
9.治療方法
10.預防預后
【流行病學】
世界上首例肺毛霉病是1885年由法國人所報道,他描述了1例肺腫瘤患者合并毛霉感染。1976年Furbringer又報道1例由梨頭菌引起的肺結核菌病。
1885年Paltauf報道首例侵犯肺、胃腸、鼻咽部的全身播散性肺毛霉病。近幾十年來,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有增多趨勢。
【發病原因】
引起肺毛霉病的真菌屬于接合菌亞門,毛霉綱,毛霉目,毛霉科,由毛霉目中的其他科,如被孢霉科、小克銀漢霉科、科克霉科、瓶霉科等引起。
其中毛霉科中的根霉屬、毛霉屬、犁頭霉屬是引起肺毛霉病的最常見的3類真菌,而3類中又以根霉屬所致的最為常見,特別是少根根霉和米根霉。
【發病機制】
正常人體中,人的血漿有抑制根霉菌屬的生長,中性粒細胞有殺傷霉菌菌絲的作用。當機體防御機制被破壞或削弱,病原菌可入侵體內。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途徑,也可以通過皮膚和腸道感染。
糖尿病酸中毒,血液病、淋巴瘤、骨髓增生不良、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化療和放療是毛霉菌感染的誘因,其中白細胞嚴重減少和糖尿病是很重要的誘因。
病原菌從鼻黏膜及黏膜下組織處生長繁殖,很快破壞組織引起鼻竇炎,眼球周圍組織炎,也可直接侵入腦和腦膜,或肺。
侵入肺臟的孢子可穿過支氣管壁進入肺組織和血管,在組織內迅速生長。小動脈血管栓塞和肺實質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大量白細胞浸潤,組織壞死。
菌絲侵入血管,引起栓塞,不但加速感染的播散,也引起組織梗死。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血管栓塞和組織壞死。
【癥狀表現】
臨床表現為非特異性肺炎,可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咯血。此病在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中的發生率較高,原發性肺毛霉病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可發生。
【臨床檢查】
1.直接鏡檢
標本來自上鼻甲刮片、鼻竇吸出物、痰液及活檢標本等,用20%氫氧化鉀制成濕片直接鏡檢,可見典型的厚壁具折光性的菌絲,直徑6~15微秒,亦可見膨大細胞及彎曲菌絲。孢囊梗直接由菌絲長出,菌絲可分支,呈直角。
2.細菌培養
將臨床標本接種于不含放線菌酮的麥芽糖培養基、馬鈴薯培養基及普通沙氏培養基中,37℃或25℃培養,生長較快,初起菌落表面呈棉花樣、白色,漸變為灰褐色或其他顏色。
毛霉病發病兇險,而毛霉又常污染痰及環境,故直接鏡檢往往較培養更有意義。
3.X線檢查
X線胸片顯示非特異性肺炎和肺梗死。
【診斷方法】
診斷主要根據誘發因素、臨床表現、支氣管或病灶分泌物、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培養、肺組織活檢找到毛霉菌可作診斷。
組織切片發現血管壁內有短粗、分支而不分隔的毛霉菌絲存在最具診斷意義。
【疾病鑒別】
肺毛霉病需與細菌性、病毒性、肺炎念珠菌或曲霉菌性肺部感染、肺膿腫、空洞型肺部腫瘤鑒別,有時臨床與X線影像很難鑒別,須反復行病原學鑒定。
【并發癥】
肺毛霉病可并發糖尿病、酸中毒、肺梗死、心肌梗死等。
【治療方法】
肺毛霉病由于發病兇險,病死率很高。兩性霉素B及外科清創術,對并發疾病的治療,糾正電解質紊亂,糾正酸中毒等有療效,病死率開始降低。
1.抗真菌藥物
(1)兩性霉素B:是由結節鏈霉提取所得,對本病療效佳,靜脈滴注效果最好。
(2)氟胞嘧啶:有報道本藥與利福平或四環素類或與兩性霉素B有協同作用。
(3)兩性霉素B脂質體:可降低毒性,并增加兩性霉素B的防治效果。
2.外科擴創
盡量清除壞死組織。使兩性霉素B容易到達病灶,有鼻旁竇炎時亦應清洗引流,如有視網膜動脈栓塞、眼炎或眼球波及時應摘除眼球。
3.控制潛在疾病
糾正糖尿病患者的酸中毒及脫水,但在應用激素的免疫抑制患者、白血病或慢性腎病、免疫及代謝障礙的患者常不易治療。
【預防預后】
1.肺毛霉病的預防
肺毛霉病病原為條件致病菌,對易感病人,應及時治療全身疾病,提高機體抵抗力。若發生本病,除及時治療外,尚應避免其他細菌的交叉感染。
2.預后
肺毛霉病發展快,病情重,預后差,死亡率高達65%。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