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經穴名,別名上紀、胃脘、太倉、大倉、胃管、胃腕,屬任脈,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慢性胃炎、胃潰瘍、黃疸、胃擴張等。
目錄
1.中脘穴名解
2.中脘穴位置
3.中脘穴的功效與作用
4.中脘穴主治疾病
5.中脘穴的按摩方法
6.按摩中脘穴的好處
7.中脘穴穴位配伍
【中脘穴名解】
中脘穴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中脘是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
中即中間,脘即胃脘,此穴當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中脘,指穴當胃體的中部,相對于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倉。
中脘。中,指本穴相對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脘,空腔也。該穴名意指任有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
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中脘穴位置】
1.標準定位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2.取穴方法
仰臥位,于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肚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即是中脘穴。
3.穴位解剖
中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中脘穴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認為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納呆、反胃、食不化、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黃疸、胃擴張等。
本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均可取中脘為主進行治療,同時,本穴也是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穴。
中脘穴多用于緩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胃、十二指腸疾病。所以可以用來改善胃痛、胃酸過多、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部脹痛等癥狀。
另外,對于改善食欲不振、脾胃虛弱、便秘、腹瀉也有不錯的療效。還可以降低食欲,讓身體恢復正常狀況,減少小腹贅肉。
中脘穴還有美容的作用,而且還能讓你的臉色看起來很紅潤,改善面色,中脘穴可以保護我們人體陽明脈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
【中脘穴主治疾病】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脹、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痙攣、胃下垂、消化性潰瘍、急性腸梗阻、消化不良、腸鳴、泄瀉、痢疾、便秘,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壓、黃疸、疳積、虛勞吐血等。
中脘穴主治胃脘痛,嘔吐,呃逆,納呆,疳積,反胃,食不化,霍亂,吐血,腸鳴,腹脹,泄瀉,便秘,便血,腸癰;失眠,臟躁,驚悸,怔忡,癲癇。
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臟躁,癲癇,尸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中脘穴的按摩方法】
1.按摩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壓,并作圈狀按摩,勿施力過重,以免壓迫腹部的內臟。
2.針刺
直刺0.5~1.0寸。針刺時,局部酸脹沉重,胃部有收縮感。
3.艾灸
艾炷灸3~7壯,艾條灸5~15分鐘。
【按摩中脘穴的好處】
1.健脾和胃
?。?)懸灸法
艾條點燃后放于穴位上方,在施灸部位上進行一上一下的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指壓法
患者坐位或者臥位,5手指并攏,中指指尖垂直按壓在中脘穴上,另一手覆于其上協助用力,緩慢加壓,使局部感到明顯酸脹痛感、但能夠耐受為度。
按壓時間為2~3分鐘。再用手掌的大魚際按揉放松。重復上述治療3~5次。
2.美容養顏
經常按摩中脘穴就是促消化、促氣血的化生源頭就讓你的臉色看起來很紅潤,延緩女性的衰老。
【中脘穴穴位配伍】
中脘穴配天樞、內關、氣海治急性腸梗阻。
中脘配足三里,有調和胃氣,升提脾氣,去濕化濁的作用,主治胃痛,泄瀉,黃疸,四肢無力。
中脘穴配內關、梁丘治胃痛。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