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不是一種疾病,它是各種疾病的一種信號,稱之為癥狀(symptom)。表現為腹瀉的疾病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消化系統的疾病如急性腸炎、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腸結核等;此外消化道的某些腫瘤如胃泌素瘤、VIP瘤等APUD瘤也可出現腹瀉;消化道以外的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功能減退等疾病也可出現腹瀉癥狀。不同的疾病其雖然都有腹瀉表現,但其他的主要癥狀和體征各不相同。因此我們不應根據某一癥狀就能肯定診斷,還需要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化驗檢查、內窺鏡或放射影像學等檢查后,經過綜合分析,作出診斷,并指導治療。
“胃病”能引起腹瀉
胃(stomach,gaster)是人體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我們將它分為賁門部、胃體和幽門部三部分。其上與食管相接處叫賁門(cardia),下與十二指腸相接處叫幽門(pylorus),中間段叫胃體(bodyofstomach),右側緣短叫胃小彎,左側緣長叫胃大彎。正常空腹時胃處于收縮狀態,胃腔因此而較小,進食后胃底首先處于舒張狀態,以后逐漸將胃底的食物逐漸輸送到胃竇并排空至十二指腸。胃部發生炎癥、潰瘍和腫瘤時,勢必影響胃酸分泌、胃酸的殺菌作用和胃腸道的消化功能,易于引起腸道感染性和吸收不良性腹瀉。發生胃泌素瘤時,胃分泌大量的胃酸,影響小腸的消化吸收和刺激腸道蠕動增強等引起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脂肪瀉。
十二指腸疾病可以引起腹瀉
人體小腸分為十二指(duodenum)、空腸(jejunum)和回腸(ileum)。其中十二指腸是小腸的最上段,長約25耀30厘米,相當于成人12橫指的寬度,故名十二指腸。其位于人體腹部正中線的右側,被腹膜牽拉和固定在腹后壁上呈“C”字型,上端與胃幽門口相接,下端與空腸相接。雖然十二指腸不長,但其功能卻很重要。 在它的中段有一個胰管和膽囊管的共同開口處,此處粘膜隆起形成一個突出部叫十二指腸乳頭 (bilepapila),它是膽汁(bile)和胰液(pancre-aticjuice)分泌的大門。此處發生炎癥、腫瘤和結石等皆可導致膽汁和胰液排出的障礙。而膽汁、胰液與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關。因而膽汁和胰液排出障礙時,可以導致腹瀉的發生。十二指腸還是胃泌素瘤和VIP瘤的好發部位,這兩類腫瘤皆可導致大量的水樣瀉或脂肪瀉。雖然十二指腸某些疾病可以引起腹瀉,但在臨床上并不十分常見。
小腸疾病能引起腹瀉
小腸(smalintestine)是人體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成人小腸全長約5耀 7米。上述的十二指腸是小腸的第一段,長度較短。小腸主要是由空腸和回腸組成。空腸上起十二指腸下段,長度約占小腸的2/5,回腸約占3/5。回腸上接空腸,下段在右下腹與大腸相接。小腸是人體營養物質如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等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把整個小腸粘膜和微絨毛展平,其面積的總和相當于一個標準籃球場大小,這主要是由于小腸吸收面積很大,從而為食物提供了有一個較大的消化吸收場所。小腸的血液循環很豐富,分泌和吸收也很旺盛。此外,其淋巴組織很豐富,有豐富的孤立淋巴結和集合淋巴結,它們是腸道免疫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上述特點,如果小腸發生炎癥可引起消化和吸收不良,小腸手術切除過長均可發生腹瀉。小腸源性慢性腹瀉的糞便特點為脂肪瀉。
大腸疾病能引起腹瀉
大腸(largeintestine,colon)是消化道最后一段,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貯存和處理食物殘渣,使其形成糞便(feces,stool)經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比小腸粗的多,在形態和結構上也明顯不同于小腸。其功能主要與大便的水分和部分電解質吸收有關。如慢性假性腸梗阻時,腸道運動減慢,水分吸收過多可導致便秘(constipation)和肛裂(analfissure)等。水分吸收減少,可導致大便稀薄、不成形,可以呈糊狀便或稀水便等。常見的大腸疾病如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潰瘍性腸結核和結腸感染性炎癥等均可引起腹瀉癥狀。各種能導致腸道的蠕動過速、分泌過多、炎性滲出或吸收不良等,使腸道水分排泄增多,排便次數增加和大便性狀異常的因素,均可引起腹瀉癥狀。
膽道系統疾病能引起腹瀉
膽道系統(biliarytractsystem)包括膽囊(galbladder)和膽管(bileduct),膽囊位于肝下面的膽囊窩內,呈梨形,分為膽囊底、膽囊體和膽囊頸。其主要功能是貯存和濃縮膽汁。排泄膽汁的管道在肝內由細到粗,叫肝管(hepaticduct),從肝臟出來的肝管有兩支,分別叫做左、右肝管,向下匯合成總肝管。再向下分別流入膽囊管和總膽管。人體在消化期間(胃排空后),由于膽總管下段的括約肌收縮,肝臟分泌膽汁不能排入腸道。因此,膽汁從膽管輸送至膽囊并儲存于此,膽汁中大部分水分被膽囊吸收后膽汁被濃縮。在下次進餐后,引起膽囊收縮,并將膽汁排入腸道,使膽汁、胰液與食物混合,促進脂肪吸收。膽囊切除術后腹瀉是膽汁分泌不足導致腹瀉最典型的例子,其機理可能是由于膽囊缺如,失去膽汁貯存功能,膽汁持續的分泌到腸道。當進食后,由于缺乏足夠的膽汁與胰液、食物混合,脂肪的吸收相對減少,大便次數增加,性狀也變稀,形成脂肪性腹瀉(fatydiarhea)。嚴重的可以導致吸收不良綜合征(malabsorptionsyndrom)。
肝臟疾病能引起腹瀉
肝臟(liver)是人體的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重約1500克,位于右季肋區和右上腹,質地柔軟,含血豐富呈紅褐色。肝臟是人體臟器中功能較復雜的臟器之一。其分泌膽汁,經膽管運送至腸道;通過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acidcy-cle)參與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相互轉化;合成膽固醇、分解體內毒物或腸道吸收的有毒物質;參與人體攝入的藥物(中藥或西藥)代謝,并將其分解成無毒性的物質排出體外;肝臟制造或參與制造等 14種凝血因子;在膽色素代謝、白蛋白合成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在長期大量飲酒后,可以引起肝臟的“中毒”,即出現肝脂肪變性(脂肪肝,fatyliver),如果繼續飲酒,脂肪變性加重,導致肝細胞壞死和纖維化,最終發展成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cirho-sis),引起肝功能衰竭。無論是酒精性肝硬化,還是肝炎后肝硬化(post-hepatitiscirhosis),都是肝臟功能損傷的嚴重形式,其結果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因而肝臟的上述功能都將受到損害,出現膽汁分泌障礙、內毒素的解毒功能減退,同時由于門靜脈高壓側枝循環的開放,易發生腸道感染或吸收不良等引起的慢性腹瀉。
胰腺疾病能引起腹瀉
胰腺(pancreas)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形似春蠶,右端膨大為胰頭,中間部分為胰體,左端狹長游離部分為胰尾。胰腺內有橫貫全長的胰腺管,收集來自胰腺各分葉腺體分泌之胰液,最后在十二指腸降部與膽總管共同開口于此,在十二指腸鏡下觀察,粘膜皺襞突出似乳頭,故名十二指腸乳頭(duodenalpapila)。胰腺雖小,功能卻比較復雜。它既有內分泌功能,可分泌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生長抑素和胰多肽等。還具有外分泌功能,即分泌胰液,胰液是無色透明的堿性液體,成人每日分泌約1000耀 2000毫升,其成分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胰腺慢性炎癥、胰腺癌、胰腺手術切除過多或全切除術后內、外分泌功能皆有障礙。外分泌減少或缺乏,直接影響食糜的消化和吸收,從而引起滲透性腹瀉或脂肪瀉。
消化道以外臟器疾病可以引起腹瀉
消化道以外臟器發生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毒癥(uremia)、肺源性心臟病、慢性右心衰、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progressivesystemicscleroder-ma)和營養不良等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或全身其他臟器疾病,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癥狀。這些癥狀的發生,并非由于消化道臟器本身的病變,而是原發于消化道以外臟器疾病所致。因此,如果這些臟器病變伴有腹瀉癥狀,首先需要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原發病,當然消化道癥狀也需要治療,但診斷和治療的重點在于原發病。如果原發病診斷明確,病情得以控制,消化道癥狀當然可以緩解或消失。消化道以外臟器疾病引起腹瀉是可以肯定的。由于發生這些疾病種類和病情輕重不同,引起腹瀉的特點也就隨之不同。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