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的飲食養生也稱為中醫飲食保健,或者中醫 食養學。它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通過攝取食物,以滿足 機體正常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并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門醫療 與養生相結合的實用性較強的一門科學。
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各個 年齡階段人群(如幼兒、孕產婦、老年)、不同職業人群等的飲食營養和 養生以及病后體虛者的飲食營養康復等,通過研究正常人合理的飲食 規律,使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基礎得到保證,能讓消耗得到合理的補充, 最終使各類人群的飲食都能達到防病強身、增強體質的目的。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抖證法思想 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整體觀是中醫 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色之一,涉及中醫辮證論治的各個方面。因此, 整體觀也成為中醫飲食養生的基礎思維方式,也是中醫飲食養生的特點 之一。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是依布陰陽變化的動態相對平衡來維持的, 一旦陰陽任何一方出現偏勝偏衰,都會導致機體發生病變。
因此,飲食 養生的關健和根本原則是調和陰陽。通過飲食調整人體陰陽的偏勝偏 衰,使其變化趨于動態的平衡.陰陽偏盛之人,食養宜“瀉其有余”,以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為原則。即用寒性食物助陽熱偏盛之人清泄陽 熱,用溫熱食物助陰寒偏盛之人溫散陰寒。若為陰陽偏衰者,食養則宜 “補其不足”。根據陰衰、陽衰、陰陽俱衰的不同,采用滋補養陰、溫補助 陽及陰陽雙補等不同的方法。如陰虛者宜食滋陰的食物,而陽應者宜 適當進補溫陽之品。飲食五味的精微物質經三焦化生為人體的氣血津 液,具有滋潤、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勝的作用,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 物質基礎。
不同食物均有自身的性味功能,對五臟及其所屬組織器官產 生不同的作用。《靈樞。五味論》有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 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 由于五臟與五體的密切聯系,五味通過五臟進一步作用于相應的五體。
飲食是人與自然界接觸最密切的因素之一。因此,飲食營養應順應自然 界的變化,“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念在飲食養生中的具體體現。隨著氣候溫熱寒涼的變化,飲食的種類及 寒熱性質應適當變化,進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 食宜同法”。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