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兔穴,經穴名,別名外勾、外丘,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具有散寒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癱瘓、膝關節炎、蕁麻疹、疝氣、腳氣。
目錄
1.伏兔穴名解
2.伏兔穴位置
3.伏兔穴的功效與作用
4.伏兔穴主治疾病
5.伏兔穴的按摩方法
6.按摩伏兔穴的好處
7.伏兔穴穴位配伍
【伏兔穴名解】
1.伏兔
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風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
本穴物質為氣沖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濕風氣,至本穴后風停氣息,隨風氣飄揚合隨經水沖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積,如停伏之狀,故名。
2.外溝、外丘
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溝,外丘穴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且沉降在胃經經脈之外。
本穴物質為氣沖穴、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及水濕風氣,至本穴后風停氣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積于胃經之外,故名。
【伏兔穴位置】
1.標準定位
伏兔穴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2.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髕上緣上6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快速取穴:屈膝90°,手指并攏壓腿上,掌后第1橫紋中點按在髕骨上緣中點,中指尖端處即是。
簡便取穴:以手掌掌后第一橫紋中點,按在髕底中點處,手指并攏向上直押在大腿上,中指尖到處是穴。
3.穴位解剖
伏兔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直肌、股中間肌。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為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分布處。
皮膚由腰叢的肌神經前支分布。在股直肌和股中間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兩肌由股神經支配。
【伏兔穴的功效與作用】
伏兔穴有散寒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主治腰痛、膝冷、下肢神經痛、下肢麻痹癱瘓、膝關節炎、蕁麻疹、疝氣、腳氣。
伏兔穴歸屬足陽明胃經,堅持按摩,可以舒經通絡、養護心臟,治療腰椎間盤突、腰痛腿疼、腰肌勞損等。
按揉伏兔穴最好采取指壓帶揉動的方式,每個點按壓時間3分鐘,可緩解腰膝疼痛、下肢酸軟麻木、腹脹、足麻不仁等癥。
【伏兔穴主治疾病】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癱瘓,下肢痙攣,股膝冷痛,寒濕腳氣,寒疝,癮疹,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
伏兔穴主治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風濕性關節炎,蕁麻疹,腹股溝淋巴腺炎,疝氣,腹脹,狂邪妄語等。
現代又多用伏兔治療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炎、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運動系統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股外側皮神經炎,下肢癱瘓,下肢痙攣;
其它:蕁麻疹,腳氣,腹股溝淋巴腺炎。
【伏兔穴的按摩方法】
1.按摩
用手掌小魚際敲擊伏兔穴2~3分鐘,長期敲擊,可以改善婦科諸疾,疝氣等。
2.針灸
直刺0.6~1.2寸。
3.艾灸
用艾條溫和灸灸治伏兔穴5~10分鐘,一天一次,可以治療腹痛、腳氣。
4.刮痧
用面刮法刮拭伏兔穴,以出痧為度,隔天一次,可以緩解治療腰疼膝冷,下肢麻痹。
【按摩伏兔穴的好處】
1.治療疝氣
中醫認為,疝氣病是由于小孩發育不健全,老年人體質虛弱、中氣不足,寒氣、濕氣、濁氣乘虛進入,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不暢滯留造成的,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氣血不暢。
按摩方法:首先用大拇指按壓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的大敦穴20次,然后按摩歸來穴3分鐘,最后按摩伏兔穴3分鐘。
2.治療腰膝酸冷
因為伏兔穴是陽明經的穴,陽明屬胃,胃經多氣多血,刺激這個穴位它就能加強氣血的運行,濡養腰部的神經經絡,就馬上可以解除疼痛.
每天堅持按摩伏兔穴,能夠促進下肢膝蓋及雙腳的氣血循環,并使膝蓋和雙腳的病患得到改善。
3.調養筋骨
中醫認為骨性膝關節炎多由年老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加之風寒濕邪凝滯、外傷老損等因素,導致脈絡淤阻、氣血凝滯而為病。
蜂針治療常用伏兔穴,配合膝眼、血海、梁丘、鶴頂等穴。
4.治療蕁麻疹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腠理不固,風邪侵襲,退于肌膚而成,或體質因素,不耐魚蝦葷腥等食物,或患腸道寄生蟲病,導致胃腸積熱,郁于肌表而發風疹。
蜂針治療常用伏兔穴,全合用風市、血海、志室、膈俞等穴。
【伏兔穴穴位配伍】
伏兔穴配髀關穴、陽陵泉穴治下肢痿痹。
伏兔穴配髀關穴、犢鼻穴,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治腿膝疼痛。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