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在炎熱環境中進行體力活動引起機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所致的一組臨床癥候群,以高熱、皮膚干燥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為特征。核心體溫達41℃是預后嚴重不良的指征,體溫超過40℃的嚴重中暑病死率為41.7%,若超過42℃,病死率為81.3%。
【中暑的病因】
1.環境因素
在高溫作業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則極易發生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暴曬,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濕度的增強易誘發中暑。
2.個人體質因素
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產熱集中,散熱困難,中暑衰竭主要因周圍循環不足,引起虛脫或短暫暈厥。
【中暑的癥狀】
根據我國《職業性中暑診斷標準》(GB11508-89),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
1.先兆中暑的癥狀
大量出汗、口渴、明顯疲色、四肢無力、頭昏眼花、胸悶、 惡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等,體溫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
2.輕度中暑的癥狀
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干熱等,或早期呼吸循環衰竭癥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 體溫升高到38℃以上、血壓下降、脈搏加快等。
3.重度中暑的癥狀
如果還出現昏倒或痙攣,或皮膚干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說明中暑嚴重,應緊急處置,昏迷者針刺人中、十宣穴。在急救的同時,及時送醫院治療。
4.熱痙攣的癥狀
突然發生的活動中或者活動后痛性肌肉痙攣,通常發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腸肌和跟腱),也可以發生在腹部。肌肉痙攣可能與嚴重體鈉缺失(大量出汗和飲用低張液體)和過度通氣有關。熱痙攣也可為熱射病的早期表現。
5.熱衰竭的癥狀
由于大量出汗導致體液和體鹽丟失過多,常發生在炎熱環境中工作或者運動而沒有補充足夠水分的人中,也發生于不適應高溫潮濕環境的人中,其征象為:大汗、極度口渴、乏力、頭痛、惡心嘔吐,體溫高,可有明顯脫水征如心動過速、直立性低血壓或暈厥,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表現。熱衰竭可以是熱痙攣和熱射病的中介過程,治療不及時,可發展為熱射病。
6.熱射病的癥狀
一種致命性急癥,根據發病時患者所處的狀態和發病機制,臨床上分為兩種類型:勞力性和非勞力性熱射病。勞力性者主要是在高溫環境下內源性產熱過多(如炎熱天氣中長距離的跑步者),它可以迅速發生;非勞力性主要是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引起散熱減少(如在熱浪襲擊期間生活環境中沒有空調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數天之內發生。其征象為:高熱(直腸溫度≥41℃)、皮膚干燥(早期可以濕潤),意識模糊、驚厥、甚至無反應,周圍循環衰竭或休克。此外,勞力性者更易發生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較高。
【中暑的檢查】
1.血、尿常規: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升高,蛋白尿和管型尿。
2.肝、腎功能與電解質檢測:嚴重病例常出現轉氨酶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脫氫酶(LDH)升高、電解質紊亂、凝血機制異常。
3.心電圖。
4.CT檢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尤其是對于急診患者能較快做出排除性診斷,對爭取時間搶救患者起到重要作用。
5.血氣分析:混合性酸堿平衡失調。
【中暑的診斷】
根據有高溫環境暴露史、過多出汗而缺乏液體的補充,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可以作出診斷,也應注意除外其他器質性疾病。
【中暑的治療】
1.中暑的西醫療法
①停止活動并在涼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脫去多余的或者緊身的衣服。
②如果患者有反應并且沒有惡心嘔吐,給患者喝水或者運動飲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
③讓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④用濕的涼毛巾放置于患者的頭部和軀干部以降溫,或將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頸側和腹股溝處。
⑤如果30分鐘內患者情況沒有改善,尋求醫學救助。如果患者沒有反應,開放氣道,檢查呼吸并給予適當處置。
⑥對于重癥高熱患者,降溫速度決定預后。體溫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組織損害越嚴重,預后也越差。體外降溫無效者,用4℃冰鹽水進行胃或直腸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鹽水或生理鹽水1000~2000ml靜脈滴注,既有降溫作用,也適當擴充容量,但開始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
⑦必要時,需行床旁血液凈化治療。
⑧加強監測和對癥治療。
2.中暑的中醫療法
①刺血療法
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澤、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以三棱針點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對輕癥中暑,刺血后擠出數滴血,片刻諸癥即可消失。重癥中暑者每天可擠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給予清涼飲料,針后約10分鐘患者神志即可轉清,繼而熱 退汗出,諸癥消失。
②穴位按摩療法
輕癥中暑,可取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內關五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拇指順該穴經絡走向,由輕至重在該穴位上掐壓和點按穴位,反復進行3--5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度。
重癥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沖五穴,以點掐、按壓為主,每穴點掐、按壓3--5分鐘。經上述治療后,若條件許可,給予清涼含鹽飲料,或以銀毫針針刺以上穴位,有增強療效的作用。
③擦藥療法
用風油精把手涂濕或取食鹽一把,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后心等八處,擦出許多紅點,患者即覺輕松而愈,適用于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
【中暑的預防】
1.日常護理
①迅速轉移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或20℃~25℃房間內平臥休息,幫助患者松解或脫去外衣。對無循環虛脫的中暑患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將軀體浸入27℃~30℃水中傳導散熱降溫。對循環虛脫者可采用蒸發散熱降溫,如用15℃冷水反復擦濕皮膚或同時應用電風扇、空氣調節器。有條件者可將患者放置在特殊的蒸發降溫房間。
②躲避烈日,老年人、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季節盡可能地減少外出。
③夏日備防暑藥,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一旦出現中暑癥狀就可服用所帶藥品緩解病情。
④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有心血管系統器質性疾病、高血壓、潰瘍病、活動性肺結核、肝腎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重病后恢復期及體弱者,要增強防護意識,不宜從事高溫作業。
2.飲食調理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飲食為主。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及時補充水分,平時要注意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高溫天氣可飲用預防中暑的降溫飲品,如山楂湯、冰鎮西瓜露、綠豆酸梅湯等。
①飲西瓜汁:將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機中打成汁狀,加入500毫升涼開水及適量白糖和少許鹽,在冰箱中略冷卻后飲用。本品具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②酸梅湯:烏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將烏梅浸泡半小時,煎煮15分鐘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鐘后過濾取汁,加入白糖適量和食鹽少許,待冷后代茶飲。本品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③綠豆湯:綠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夠去除綠豆的苦澀味),水3000毫升。將綠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壓鍋中煮沸20分鐘,待涼后飲用。本品有消暑熱、止煩渴的作用。(用綠豆100克,大米200克,煮為綠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④雙花茶:金銀花(又名雙花)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代茶飲。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⑤菊花茶:白菊花1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適量,代茶飲,有清熱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別適合于高血壓患者在夏季飲用。
⑥薄荷涼茶:鮮薄荷葉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加白糖適量,待涼后飲用,有清涼止渴、祛風利咽的作用,適用于夏季外感風熱較輕者。
⑦荷葉涼茶:鮮荷葉2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少許,涼后飲用,有消暑止渴、降脂減肥的作用,適合于肥胖者夏季飲用。
此外,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中,多吃些西瓜、黃瓜、西紅柿及桃杏等蔬菜水果也有預防中暑的作用。
【中暑的急救措施】
1.輕者要迅速到陰涼通風處仰臥休息,解開衣扣,腰帶,敞開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藥品。
2.如果患者的體溫持續上升時,有條件可以澡盆中用溫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濕毛巾擦浴上半身。
3.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或痙攣,這時應取昏迷體位。在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時,注意保證呼吸道暢通。
【中暑的圖例】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