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是指立夏過后的農歷四月、芒種過后的農歷五月和小暑過后的農歷六月。夏至之前,陽氣至盛,是通常所說的 “苦夏”;而夏至之后,陰氣開始上升,陽氣開始下降,則進入了 “長夏”階段。長夏與苦夏是兩個不同的階段,需要注意的養生重點不同,也自然需要采取不同的養生之道。
1、“苦夏”養生先 “養心”
從立夏開始到夏至結束屬于第一個階段,此期間夜間逐漸縮短,天氣越發炎熱,萬物生長茂盛。受天氣影響,人們很容易出現胃口下降不思飲食的現象,同時還可能伴有心煩意亂、情緒急躁、頭昏頭重、無精打采、渾身沒勁等表現,這種為夏日所苦的現象稱之為 “苦夏”。從季節同五臟的對應來說,“苦夏”時節同五臟中的 “心”相對應,在中醫學上 “苦夏”飲食應當 “清心降火,因暑取涼”。
這里所說的 “心”并非僅僅指 “心臟”,而是包括心臟在內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苦夏之中,首先要做好自我調整,保持平和心態和愉悅心情,注意處事不躁,心理平衡,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 “心靜自然涼”。
為了保持 “心靜自然涼”的良好狀態,在苦夏來臨之際應適當吃些苦味食品。我國傳統醫學在苦味與五臟的關系中指出 “苦入心”,就是說苦味食品可入心經而降瀉心火,所以夏季可選用苦瓜、苦菜、菊花、茶葉等苦味食品,可謂 “苦夏”宜 “吃苦”。
在飲食上還要注意多食用清心降火的食物,不宜大量食用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燥熱之物。此時適合飲食綠豆湯或粥、赤豆湯、酸梅湯、菊花茶、銀花露、蘆根水、西瓜汁、荷葉粥、扁豆粥、薏苡仁粥等;在時令果蔬中,各種瓜、豆類都具有良好的清熱利濕作用。
2、“長夏”養生重 “健脾”
夏至結束之后屬于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節氣屬小暑、大暑所在的農歷六月,這個階段也被稱之為 “長夏”,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就有 “所謂長夏者,六月也”的記載。長夏時節,氣溫進一步升高,晝夜溫差縮小,但因陰氣上升,故降雨量大而集中,天氣酷熱而蒸悶,有暑氣挾濕的特點。“長夏”在五臟中與 “脾臟”相對應。因為長夏熱而多雨,濕氣較重,而脾臟既能運化水谷,又能運化水濕,所以若脾臟健運,運化水濕之功正常,濕邪則不易傷人;反之,脾陽不振,濕邪過盛傷人,脾胃則又首當其沖。因此,在長夏季節里,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為主。
中醫上說,因為濕困脾,生清降濁的功能削弱,吃油膩或者過甜的東西就容易引發嘔吐。所以飲食尤其要控制,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同時,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飲暴食。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苦瓜之類的清熱食物外,還要吃些薏苡仁、芡實、赤小豆、蓮子、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如以這些食物煮粥食用,更可養護脾胃。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