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湯及其衍生方的應用心得
陽和湯是筆者特別鐘愛的一張處方,筆者將其廣泛的用于治療屬陰證的癌癥、良性腫瘤、哮喘、鼻炎、體虛、紫癜、骨質增生、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多種疾病皆有效。
陽和湯出自清朝名醫王洪緒的著作《外科證治全生集》,是王家的一張祖傳秘方。我常用的陽和湯原方劑量為:熟地40g,鹿角膠12g(烊化),白芥子8-12g,生甘草4g,肉桂4g(后下),炮姜2g,麻黃2g。
目前筆者治療的癌癥患者中療效最好的兩例患者皆為應用陽和湯治療的患者,這兩例癌癥患者均屬于陰證患者。患者的腫瘤在體表處可觀測到,每逢天氣陰寒,患者腫瘤即明顯變大。以陽和湯加減對這兩例患者治療,一例已治療一年多,一例已治療八個月,到目前為止均體力良好,腫瘤無惡化,CA指標控制良好。患者可正常生活工作,面色紅潤,身體健旺,與常人無異。
在對一例乳腺結節患者進行治療時,筆者亦以陽和湯為主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加減,療效卓著。筆者對四診合參,可判斷為陰寒體質的患者,不管其所患的是何種疾病,均投以陽和湯,據具體癥狀加減一些藥味,對陽和湯的臨床應用逐漸得心應手,駕馭得當,陽和湯療效甚為不錯。
陽和湯偏于溫補,但是無大劑量用桂枝、附子、肉桂等造成“火起鍋干”之后患,陽和湯中的熟地和鹿角膠皆為補血佳品,有這二者在,患者之陰血不至于因陽和湯的溫燥而有枯竭之嫌。但是在春夏兩季使用陽和湯,或者對部分陰虛火旺患者使用陽和湯,卻的確有溫補太過以至于浮陽上越之后患,此時需要做的不是放棄陽和湯,而是加減藥味避開陽和湯的弊端。
對于肺火旺盛的患者,筆者衍生出“桑麥陽和湯”以預防陽和湯溫補太過造成的患者口干口渴等現象,在陽和湯的基礎上加味桑白皮6-12g,麥冬6-12g,以桑白皮清肺熱,麥冬滋肺陰,即可抵消陽和湯溫燥傷肺之副作用。
春夏季節服陽和湯,還可考慮仿腎氣丸補中有瀉之制方思路,瀉腎濁,潛肝陽,筆者衍生出“澤苓陽和湯”,以陽和湯原方加澤瀉8g,茯苓8g,豬苓8g,牡丹皮8g,白芍12g,以澤瀉、茯苓、豬苓瀉腎濁,牡丹皮瀉腎熱,白芍柔肝潛肝陽,以抵消陽和湯的溫補造成的肝腎陽亢火旺之副作用。
對于素有痰濕的患者,濕在上者則可選用陽和二陳湯,以陽和湯加味陳皮、法半夏。濕在下者,可在陽和湯原方基礎上加味薏苡仁、牛膝、車前子等。
對于風寒盤駐體內較久,已成瘀血頑痰者,陽和湯單用力度不足,筆者衍生出“二活陽和湯”,在陽和湯基礎上加羌活6g,獨活6g,用以祛風散寒,消頑痰,去瘀血,療效較陽和湯更為迅速。若寒邪在患者太陽經,患者出現背痛、腰痛、頸項痛等癥狀,可更進一步加味葛根、桂枝、赤芍等加強療效。
陽和湯的臨床應用不可以呆滯,不可以拘于王洪緒在其著作中所述的“不可增減一味”,亦不可盲目迷信馬培之抨擊的陽和湯易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之說。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減進退。只要運用得當,陽和湯的療效是非常可靠的。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