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
黃芪補中益氣湯
【處方】黃芪145克,紅參9克,枳實15克,炒白術30克,附子15克(先煎8小時),生姜30克。
【用量】
黃芪15g、人參(黨參)15g、白術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棗6枚。
【用法】
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
①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②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治療病例】
白某,女,56歲。因反復胃脘疼痛30年,于2009年2月初診。有“胃下垂”病史30年,兼有淺表性胃炎。刻下癥見:胃脘及腹部發脹疼痛,遇冷及食涼后加重,時惡心,食少,饑餓時心悸,周身畏寒,乏力,易上火,牙齦腫痛,腰部酸痛,眠差多夢。小便頻,大便不成形,食油膩或遇冷后腹瀉。苔白略干,舌底瘀,脈沉偏弱。
中醫診斷:胃痛。中醫辨證: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治法:補中益氣,溫養脾胃。
2009年3月二診:服上方7劑,惡心、腹痛減輕,仍畏寒氣短明顯,增附子至30克以除陳寒,增紅參以補益氣血。苔厚有濕,加茯苓30克健脾利濕。至6月八診時,已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之方劑百余劑。其間隨證調方,現腹痛畏寒已除,牙齦腫痛亦不見反復,小便調,大便略軟,苔黃厚,舌底瘀,脈沉細弦略數。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以全其功:黃芪90克,枳實15克,炒白術30克,紅參9克,升麻6克,柴胡6克,黃連3克,生姜18克。
胃痛之病,醫者多以理氣和胃之法治之,若見胃脹、牙齦腫痛之癥,更易辨為實熱證以清胃導滯之法治之。然患者患此病已30余年,且以“胃下垂”起病,現癥見畏寒,遇涼病重,其虛其寒可見一斑,而胃脹一癥,氣虛不行,亦能有此表現。牙齦腫痛,為李東垣所謂“陰火”是也,太陰有寒,迫陽明之氣上行,故致經氣不利而腫。治宜補中益氣為主,用大劑量黃芪,提振脾胃之氣,脾胃氣旺,故氣行得暢,脹痛自除,又以附子逐其陳寒,加強除痛之力,亦可引陽明之火下行,故使虛陽不亢,病久緩圖,故使服藥時間長久,以斷其根。
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提供中藥大全、中藥百科、中藥方劑、中藥飲片、中藥材價格、中藥材種植、中醫養生、中醫藥膳、中醫按摩、中醫方劑、中醫推拿、中醫針灸、中醫減肥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站中藥百科、飲片、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不能用作具體藥方,使用前請遵醫囑!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真實。業務及友情鏈接:2871960833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寧)-經營性-2018-0003 (c)2015-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